来源:解放军报
环顾周围,红外感知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夜晚开车,在车灯照射范围之外突然蹿出一只小狗,拥有红外感知设备的汽车会利用自动驾驶系统,提前减速避让;工厂里,红外相机帮助监测设备运转情况,当设备某处电流过载时提前感知、预警……
基于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不断向外辐射红外线这一特性,红外感知技术探测物体发出红外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而生成可视化图像,实现对目标的有效识别。
事实上,红外感知技术的问世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
1800年的一个午后,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用棱镜“解剖”阳光,随后用温度计测量各色光的温度。当他将温度计移动到红光之外的黑暗区域时,奇迹发生了——这里的温度竟然比可见光区域更高。彼时人类第一次意识到:世间还存在着肉眼不可见的“热光”,这就是红外线的首次“亮相”。
到了二战时期,军事需求推动了红外感知技术的飞速发展。
漆黑的战场上,士兵们戴上红外夜视仪,可以将敌人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此外,运用了红外感知技术的红外制导导弹不再依赖传统的瞄准方式,可以通过红外辐射“看见”目标。如此,无论是坦克、飞机还是其他热源,都逃不过红外制导导弹的“火眼金睛”。
如今,红外感知技术正与更多前沿科技叠加,焕发新的光彩。比如,当红外感知技术与雷达技术融合,有的自动驾驶车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路上障碍物的温度与形状,表现出精准的环境感知能力;在单兵装备中,微型化的红外传感器被巧妙集成于士兵的头盔、武器和战术背心中,不仅能为士兵提供全天候的战场感知能力,还能实时分析数据,辅助指挥员决策。
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检测方式,红外感知技术不仅避免了对被测物体的干扰和损伤,还能在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为目标识别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成为帮助人类穿透黑暗的“第三只眼”。
![]()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