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低空科教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引发广泛关注。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修订,于 2024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本次印发的《预案》不仅为公共安全筑起防线,更为低空经济这一新兴战略产业注入强劲动能。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革新,从应用场景拓展到产业生态升级,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下是应急预案摘要
一、总则
1.目的:提升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预防并减少损害,保障公众安全与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适用范围:适用于跨省级或超出事发地省级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3.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协同应对、科技支撑。
4.分类分级: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按严重程度等分为特别重大(Ⅰ 级)、重大(Ⅱ 级)、较大(Ⅲ 级)、一般(Ⅳ 级)。
二、组织体系
1.领导机构:国务院为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及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必要时派工作组。
2.办事机构:国务院办公厅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信息汇总与协调职责。
3.工作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依职责负责相关类别事件应急管理,起草并实施专项和部门预案。
4.地方机构: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本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
5.专家组:国务院及应急管理机构建人才库,聘专家组成专家组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与处置。
三、运行机制
1.预测与预警:健全监测网络,分析信息、预测风险,预警分 Ⅰ - Ⅳ 级,对应红、橙、黄、蓝四色。
2.应急处置
信息报告:特重大或重大事件发生后,各地区、部门立即报告,最迟不超 4 小时,处置中及时续报。
先期处置:事发地省级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启动预案,控制事态。
应急响应:先期处置无效时,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国务院相关机构或工作组统一指挥。
指挥与协调:设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各部门单位服从指挥,协同处置。
应急结束:事件处置完毕或危险因素消除后,撤销现场指挥机构。
1.恢复与重建
善后处置:做好伤亡人员抚恤、物资补偿及心理、司法援助。
社会稳定:消除引发事件的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
恢复重建:按受灾地区计划组织实施。
1.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全面发布信息,形式包括授权发布、新闻发布会等。
四、应急保障
1.人力资源:公安、医疗等多领域专业队伍为骨干,加强培训演练、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国际合作。
2.财力保障:确保应急资金,研究受影响行业等的补偿救助政策,加强资金监管评估。
3.物资保障:健全物资监测、储备、调拨与配送体系,及时补充更新。
4.基本生活:保障受灾群众吃、喝、穿、住、医。
5.医疗卫生:卫生部门组建专业队伍,提供药品设备,必要时动员社会卫生力量。
6.交通运输:确保应急交通工具优先安排、调度、放行,依法征用社会运输工具。
7.治安维护:公安加强重点区域等安全保护,打击犯罪,必要时采取管制措施。
8.人员防护:指定或建立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疏散程序。
9.通信保障:健全应急通信与广播电视保障体系,确保通信畅通。
10.公共设施:有关部门负责煤、电等供给及有害物质监测处理。
11.科技支撑:开展公共安全研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发挥企业作用。
五、监督管理
1.预案演练:各地区、部门有计划组织预案演练。
2.宣传和培训:多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应急知识,增强公众意识与能力。
3.责任与奖惩:实行责任追究制,奖励先进,惩处失职渎职行为。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给低空经济新机遇
一、基建提速:构建低空经济“立体网络”
《预案》将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置于核心地位,明确提出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在此背景下,低空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通航机场和直升机停机坪的密集布局,将形成覆盖城乡的“空中救援走廊”;无人机起降点与智能调度系统的普及,为物流运输、医疗急救等场景提供即时响应能力;低空通信导航、气象监测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为飞行器安全运行构建“数字底座”。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效率,更成为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毛细血管”,为商业化运营奠定物理基础。
二、技术革命:低空飞行器的“硬核突围”
《预案》强调科技支撑的重要性,直接催化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迭代浪潮:无人机正向长续航、大载荷、强抗干扰方向突破,例如某企业最新机型已实现12小时巡航与500公斤载重能力;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研发进程提速,城市空中交通(UAM)商业化落地指日可待;5G+北斗高精度定位、AI自主避障、集群控制等核心技术加速应用,推动低空飞行从“有人”向“无人”、“单机”向“组网”跨越。政策引导下,预计未来3年低空技术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将超25%,形成千亿级创新市场。
三、场景爆发:应急救援成产业“试验场”
突发事件应对为低空技术提供了天然的应用场景:灾情侦察:搭载红外热成像的无人机可穿透浓烟、夜间作业,实现72小时黄金救援期的全域监测;物资投送:无人直升机在断网、断路情况下建立“空中生命线”,单机日运输量可达10吨级;医疗救援:eVTOL飞行器以300公里/小时速度转运危重患者,较地面交通效率提升5倍以上;生态治理:无人机集群可精准扑灭山火、投放生物防治剂,降低次生灾害风险。据统计,2023年我国应急领域低空服务市场规模已达18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亿元,成为产业增长极。
四、生态重构:跨域协同激活“链式反应”
《预案》推动的体制机制创新,正打破低空经济发展壁垒:
政企协同:应急管理部门与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
产业融合:飞行器制造商、数据服务商、保险机构形成“研发应用保障”闭环;
标准统一:空域管理、适航认证、数据安全等规则加速衔接,释放低空资源潜力。
这种跨界协同效应,使得低空经济从单一装备制造向“硬件+软件+服务”生态体系升级。
五、人才井喷:新兴职业催生“天空新蓝领”
研发端:飞行器设计、新能源动力、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需求激增;
应用端:无人机驾驶员、飞行调度员、应急响应专员等新职业持续涌现;
管理端:低空交通规划师、空域运营专家等复合型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实施,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概念期”迈入“价值兑现期”。在安全需求与产业创新的双重驱动下,这一涵盖高端制造、数字服务、绿色能源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对于地方政府、科技企业和投资者而言,抓住低空经济的“升空窗口期”,或许就是打开未来二十年增长宝库的钥匙。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