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数字军工产业网官网!

技术论文

所在位置:首页 > 技术方案 > 技术论文

智能化与军工产业发展

2024-12-26浏览量:8

智能化与军工产业发展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的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移动通信、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军事变革初现端倪。这场革命将比过去任何一场技术革命都更加深刻、剧烈、迅猛,将给军工产业发展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是当前我国军工产业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使军工产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智力因素已成为军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驱动军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工智能技术在军工科研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将重塑军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军工产业国际化进程,这给我国军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智能化使军工产业发展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加快颠覆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智能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可以利用智能化机器和数据的相关性来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依赖因果关系。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特别是谷歌Alphago的成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突破人的认知能力极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引发军工产业制造模式、制造流程、制造手段、生态系统以及组织结构的颠覆性变革,重塑军工科研生产体系。从总体上来说,军工产业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智力驱动型转变,智慧军工制造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武器装备发展的革命性变化

智能武器装备的特征是用机器控制武器。武器装备系统的构成已经不仅仅是由发动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三个部分组成,而且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再增加一个人工智能。这样,武器装备已经不仅仅是“人的体力的延伸”,而且是“人的脑力的延伸”。在智能化战争中,只需高级军事技术人员按动电脑的按扭,就可以使全部武器装备有条不紊地进行运转。在未来战场上,人们将彻底摆脱“武器的奴隶”的地位,而真正成为武器装备的主人,即实现对武器装备的智能控制,甚至出现“脑控”武器。武器装备智能化、自主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无人装备在战场上大规模应用,将导致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武器装备领域的应用水平,成为军事技术创新和武器装备发展的焦点,同时将成为大国之间军事实力比拼的重要标志。


(二)军工产业要素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数据-科技-管理”成为军工产业要素结构中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主导性的要素,可称其为“第一保障力”。军工产业要素结构正在由传统的“物力因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科技要素不仅仅占到军工产业要素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其他物力要素改进和革新的推动力。军工企业的“白领工人”大量增加,“蓝领工人”大量减少,将出现一大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无人生产线”。将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嵌入现有军工科研生产系统中,可以实现对军工科研生产过程的全方位感知和智能化控制,能够获取精准的军工科研生产指示信息,实现武器装备从设计、生产计划到制造执行的全过程数字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将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紧密耦合起来,形成多层联动、整体呼应的“大空间”军工科研生产体系,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军工制造,在效率、成本等方面将具有极大的优势,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军工企业发展的业务模式,必须将智慧理念贯穿于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维护管理、拓展应用等各个环节,开放、流转并运用好数据,对现有的军工科研生产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形成整体推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管理成为军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要素

在智能化条件下,军工产业诸要素几乎完全是在一个“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运行,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无法独立调适。人工智能技术在军工科研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加强推进智慧军工制造,是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一次深刻变革,实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在管理内涵上,不仅要高标准抓好日常管理,更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和改进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全系统、全要素、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管理层次上,不仅要抓好宏观管理、战略管理,更要抓好微观管理、常态管理;在管理方法上,不仅要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更要研究探索大数据时代、智能化条件下加强军工科研生产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手段。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和信息网络综合集成,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更透明、更精细、更安全、更智能的动态方式管理各项军工业务。


(四)军工企业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化

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全过程,军工企业管理者有可能轻易地、便捷地获得军事需求变动的信息,据此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将大大裁减。军工企业还可以把自己产品的零部件和不同工序更广泛地包给其他企业,甚至把这些零部件的科研、试制和生产的全过程都包出去,把承包商变成自己的供应商,或者是成为自己的一个车间,从而大大节省资金投入,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于军工产业来说,必须按照“规模精干、机制扁平、结构科学、编组合理”的原则,以集约、灵敏、高效为目标,着力推进与智慧军工制造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制度机制等各方面的调整改革,形成扁平化、网络化、精细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与智慧军工制造模式相配套。


(五)军工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将人工智能、射频感应、传感器、生物特征识别、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军品科研生产活动中,通过全域覆盖、随遇接入、稳定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交互平台,将军工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有机融合起来,把感知系统、机器设备、科研生产人员联接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实现时空一致、连续精确的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和智能决策,推进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各要素向最大限度的“自主适应、自主行动”方向发展。智慧军工制造的本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得到充分运用,把感应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和装备到军工科研生产的各种物体中,并且互联互通,形成军工“物联网”,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将军工“物联网”整合起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全过程,达到军工制造“智慧”状态。

美国经济和政治分析家彼得·德鲁克用一个例证说明,如今的生产知识密集程度比过去高得多。这个例证是:20世纪20年代的“开创性产品”汽车,是由60%的能源和原料加40%的技术和知识构成的;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开创性产品”电脑芯片,则是由2%的能源和原料加上98%的思维、技术和知识构成的。专家系统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可以用于武器装备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生产调度、故障诊断、维护维修等,也可以将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技术等先进的计算机智能方法应用于产品配方、工艺和生产调度等,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全过程智能化。


二、智能化重塑现代军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军工产业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智能化正在冲破旧有的军工产业发展模式,重塑现代军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军工产业发展的跨国化

智能化使时间缩短、空间变窄、地球变小。目前世界军火工业跨国公司的年产值已超过世界军火总产出的50%。人工智能技术在军工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军工产业跨国化,促进军工科研生产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世界各国军工产业的很多领域已经开始分不清国界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军工产业领域的国际分工,已经由“产业分工”向“产业内部分工”转变。首先,一个国家对智力资源的拥有,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将成为决定军工产业领域国际竞争成败的主要因素。军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从研究开发、军品设计、生产质量管理、营销策略,一直到用户信息反馈、维护维修等全方位、智能化、系统化的经营能力。这些大都属于“智力资源”的范畴。其次,以低成本参与国际军品市场竞争的优势正在丧失。“非价格竞争”的关键是质量,特别是军品研发和服务的质量。再次,军品市场的竞争,取决于对军事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军工企业的声誉。这也是武器装备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所决定的。


(二)军工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总的来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军工产业发展加快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由资源投入型向资源利用型转变。这些转变又表现在军工生产技术从“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军工产业的生产方式从“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向“灵活性、多元性、分散性”转变。这种转变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依靠工序和工具的多功能化,即在一个工序上设置多用途的智能化工具来生产出多种多样的武器装备。这样,就由过去的“大批量、小批次”转向“小批量、大批次”,以满足武器装备批量需求小的特点。


(三)军工企业规模化发展思路的转变

智慧制造是一种面向服务、基于知识运用的人机物协同制造模式,在互联网、物联网、内容/知识网、人际网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支持下,将各种制造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资源池,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和情境感知,在人机物共同决策下作出智能的响应,在制造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按需使用的、主动的、透明的、可信的制造服务。在智能化条件下,军工企业组织形态将由“规模化、标准化”向“小型化、灵活化”转变。

对军工产业发展来说,必须采取社会联合化基础上的企业中小型化的新的企业规模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单个军工企业不大,便于技术创新和资源重组,在竞争剧烈、需求变化加快的情况下,增强灵活性,易于迎接挑战,而且企业之间进行社会化分工与协作,同样可以发挥规模化效应,强化核心竞争力。这样做的办法是:对于现有的军工企业,不用过分鼓励“兼并”,而应促进其联合,在不改变法人所有权情况下的集团化,纵向的(配件总装一体化)或横向的(产销内部化联合)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对于某些大型军工企业,可以鼓励其适当划分小核算单位,直到分解为母子公司等。同时,鼓励和支持中小型民营创新型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积极开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三、智能化给我国军工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军工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军工产业信息化与智能化的交叉发展、渗透推进,发展中国家军工产业现代化的进程肯定会比过去老牌工业化国家要短。从积极方面来看,后发性国家可以不必亦步亦趋地完全按照老工业化国家的旧路循序渐进,完全可能跳跃式发展,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实现弯道超车。例如,机电一体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嫁接,便可以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效率。由于军工产业的跨国化,使得发达国家往往会带着智能化的“礼物”打入发展中国家。这必定在客观上加快发展中国家军事技术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的跳跃进程。由于军事技术传播的加速,后进国家可以不必从头做起搞大量的基础研究,而可以直接通过购买或合作开发获得新的颠覆性军事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中,可以大大缩短先进武器装备研发的进程,这也为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从消极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有加速军工产业领域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的一面,但也有加剧“渗透”和“反渗透”斗争的一面,“中心”与“边缘”的矛盾将会出现新的格局。这给我国军工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智能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心”国与“边缘”国都在发生变化,“中心”也不再是铁板一块,其多极化的格局已开始形成,而且中心国之间的内部矛盾加剧;边缘国也不是“马首是瞻”的弱者,只要政策对头,也可以实现非对称赶超。当前也确实出现一些新兴的军事工业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还没有找到正确道路与政策的“边缘”国家,在军事技术领域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从总体上看,智能化为军工产业国际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军工企业的跨国化为国际化提供了组织基础;区域性集团化为军工产业国际化准备着综合性的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发展现代军工产业,欲避开“中心”,不与“中心”合作、交流,从目前来看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军事变革迅速推进,智能化与国际化使世界范围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更新频率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军工产业如果不参与国际接轨,不引进先进前沿技术,很快就会失去技术的先进性和核心竞争力。过度的保护必定会弱化我国军工企业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保护落后,削弱自身的动力机制,最终会导致我国的军工产业结构恶化、军事技术“老龄化”。由于军事需求的下降和本国优势的下降,特别是在出现经济衰退、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中心国不得不考虑对发展中国家作出输出技术、改善基础设施、培训人力资本等举措,目的是为了扩展其军火的市场容量,赚取更多的利润。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因此,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中心-边缘”理论,由过去的消极地评价和避开或防范中心,转为积极地利用中心来加快发展自己,采取明确、有力的军工产业政策,这种政策必须符合“有防、有利、有节”的方针。

在军工产业智能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军工产业格局已形成一种“先到为君”的状态,少数发达国家实际控制国际军工产业的走势,对一些国家采取技术制裁是经常使用的手段。发展中国家要想“后来居上”,不被侵蚀和淘汰,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战略,是绝对办不到的。这种特殊的战略,可以称之为“非对称赶超战略”,其主要内涵是:第一,在军工产业发展上,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避免其走过的弯路,实现弯道超车。以型号研制为牵引,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和军品研制生产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和协调互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思路和新方法,依托大型武器型号研制和重点工程项目打造系统集成创新的平台,实现最终产品的自主创新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第二,在军火贸易上,既要大力接轨,引进前沿技术和先进武器装备,又要保护本国军工产业基础,要能顶得住“中心”的种种压力和各种形式的技术制裁,做到最大限制地利用外国的资本和技术,尽快优化自身的军工产业结构,又不丧失军工产业发展的独立性。第三,在国内要能最大限度、最迅速地动员各种优势资源,并能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加快推进军工产业转型升级。为此,既要有意识地加速军品市场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有秩序地强化宏观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四,加快推进军事技术原始性创新,加快军事人力资本的投入速率,在军事科研队伍上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在关键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颠覆性技术。采取路线图方法、工程化思路,建立以路线图为核心的规划机制,从发展思路、需求分析、建设路径和配套措施等不同方面进行程式化的分析和规划、工程化的总体设计和验证评估,稳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中的应用。



(来源于上海市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会公众号)

所转载的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尊重原作者版权,如果有个人或组织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热门推荐
数字军工产业网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 方志工业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长虹路445号     电话:025-83726289    邮箱:szjgcyw@163.com    苏ICP备2024150453号-1 技术支持:小贝网络

电话咨询

025-83726289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