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宁一周至少两次前往位于六合区的江苏航浦国创复材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浦国创”),进门头一件事就是和“同事们”“对齐一下研究的‘颗粒度’”。“说攻关进度、聊工艺细节,也谈个人新想法、新思路,在这里大家都没顾虑、不藏私,因为是一个联合体,奔着一个目标使劲。”戴宁说。
戴宁教授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同事们”分别来自航浦国创、南京晨光、八五一一研究所。
重大课题攻关,有两种典型组织形式——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集中攻关,或设立重大项目分工协作攻关。前者,有实体单位,可以开展复杂度高、规模大、跨学科的联合攻关,但资源投入多,后续易出现闲置与浪费;后者,更为灵活,但各子任务分头推进,难以开展高水平协同攻关和交叉研究。
能否兼顾二者优点又规避不足?“有岗位无单位”等人才集聚方式、研发攻关模式,是南京写下的答案。
人才打“零工”,攻关联合体取代传统单位
6月20日,航浦国创位于六合航空航天产业园的厂房内,一台近三层楼高的碳纤维三维编织设备正进行电气调试;隔壁车间,复合材料自动化铺放设备在接受功能调试。不久后,它们将走进产线,到企业接受“实战检验”,正式投产后将实现新一代国产大飞机翼身、航空发动机叶片等复合材料构件制造过程自主可控。
“编织,顾名思义就像纺织一样,只不过织的不是布而是先进复合材料预制体,铺放,则是一种实现复合材料构件自动化生产的设备。在已公开报道中,这两个设备都是目前国际最前沿的。”航浦国创项目部部长高绍武介绍说。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人才攻关联合体1000多个日夜的高效运行。
先进复合材料,是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的材料,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受限于技术水平,我国大型复合材料结构成形技术与装备制造效率低、成形难调控、自动化程度不高,一些构件的关键制造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三年前,航浦国创牵头,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共建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人才攻关联合体,矢志突破复合材料编织、铺放技术与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联合体中,南航负责基础研究“前端”,航浦国创负责工程开发和中试“中端”,南京晨光和八五一一研究所则扛起试验验证、型号应用的“后端”责任。
这种机制,避免投入大量资源组建新机构,又兼具实体机构相关职能和项目制的灵活性,通过攻关质效与薪酬挂钩考核的方式,弥补分头推进动力不足的缺陷。
“一家负责基础研究,不是说另三家单位就‘坐着看’,而是‘一起干’。团队定期开组会,我们负责提出技术创新点,企业从产业制造角度给出实用建议。大家劲往一处使,才有了研发攻关的高效率。”戴宁在团队中负责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研究,在他看来,相较于传统的横向课题,这种合作更密切,也能研究得更透彻。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共性需求,支持鼓励相关领域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创新群落”展开联合攻关,待攻关目标达成即宣告解散——南京通过探索人才攻关联合体、创新联合体等多种研发攻关模式,充分释放科研人才创新活力。
目前在南京,以院士专家为总指挥,牵头组建的省人才攻关联合体共有19家,省调研组中期评估进展良好。
事业所需匹配人才所盼,“这事真靠谱”
“我们设了不少研发岗,可好不容易看中的好苗子就想要进编制。”一位科技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向记者吐露现实中遭遇的“揽才难”。另一边,也有名校博士说“苦恼”:“不少细分领域的企业招博士、硕士做研发,但我们对企业不太了解,不敢应聘。”
晏超仁也经历过这样的矛盾与纠结。
2022年12月,即将戴上博士帽的晏超仁发现了一则特殊的招聘启事,“公告里写着,某重点企业因技术攻坚需求向区里提交了人才招聘申请,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虽在企业研究院从事技术研发,由企业发工资,但能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这种新颖的招聘模式,让深耕复合材料精密加工的他毅然递交了简历。
“企业下订单,地方给编制”,即企业确定人才需求清单,政府按照清单发布招聘公告,给予市级或区级事业编制待遇。招引来的人才,可直接派驻企业一线解决实际存在的技术问题,开展针对企业具体需求的创新研究。
根据南京“人才强市25条”政策部署,全市统筹500个市级事业编制专项用于人才引育,各板块同步构建行政编制“周转池”动态管理机制。这一创新性制度采用“规模控制、依申调配、单列管理、专编专用、循环使用”模式,根据区域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发展需求精准调度。
通过考核后,晏超仁以事业编制身份进入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最初还有顾虑,后来发现编制手续真的落地了。”如今谈起这段经历,他总是对前来取经的师弟师妹们说,“这事,真靠谱!”
两年来,晏超仁带着实验室的理论成果扎进一线。当他负责的中试线即将完成升级改造时,晏超仁的择业观也发生了改变,“在企业一线能直接看到技术转化的火花,这种成就感和编制带来的安全感同样珍贵”。
事业所需、人才所盼,是政策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动力源(5.630, 0.13, 2.36%)。
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有岗位、没单位”人才集聚方式。前不久召开的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强调,探索“小核心大网络”“有岗位无单位”“有目标无领域”等研发攻关模式。
探索中,南京市级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对重大战略平台按需尽保、建立特别通道,“一事一议”适度放宽入池条件,目前多家科研单位已使用。探索中,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完善,“身份在高校、工作在企业”比比皆是。
一见钟情再见“聚变”,当人才链“链”上产业链
赵祥伟,是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这位“斜杠中年”还有个身份——炜璨(南京)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技副总”。
拥有此头衔之前,赵祥伟团队在标记物蛋白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初具成效,却找不到适配场景落地。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试着牵线,“有家专做微创植入式给药装置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企业,可以对接下”。
没想到,双方“一见钟情”——企业有实验装备、有产线,正想迭代升级产品,研制一款高端医疗器械用于健康监测,可缺部分数字医学技术;赵祥伟团队“积攒”了大量数字医学工程技术,但缺转化应用必备的硬件、资金。
很快,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在炜璨医疗实验室内,一颗药丸大小的原型机已成型,正进行小试,预计明年落地。
人才集聚成链,目标不仅仅是技术攻关。
高校教授兼职“科技副总”,表面上是人才个体的柔性流动,实则是创新资源和产业需求的深度嫁接与双向赋能。这种跨界联动既让高校智力资源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也为企业引入前沿学术视角,助力破解产业升级中的技术堵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京打造的科技镇长团和科技人才专员两支队伍,分头深入企业和高校,推动成果转化近千项。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从简单的“物理组合”跃变为“化学聚变”。
眼下,推动“聚变”的第三支队伍正“肉眼可见”地壮大。
江苏博鳌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物联网技术、信息科技研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有心进一步壮大企业,却苦于缺少人才支撑,“中小民营企业体量有限……”
在一次产业科技创新对接会上,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巩雪得知博鳌源的需求,自告奋勇担当起“科技红娘”,后又成为企业“科技副总”。“其实高校老师是十分愿意到中小民营企业去进行技术帮扶或转化的,只是双方有个信息差。老师不知道哪里需要技术,企业不知道去哪里找对应的老师,我想要尽一点绵薄之力,做好中间的桥梁。”巩雪说。
4月25日,南京科技成果转化学院成立,首期高级技术经理人特训班同时开班。3个月的模块化培训后,80名“科技红娘”将奔走于高校与企业间,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披荆斩棘。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