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数字军工产业网官网!

资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 > 资讯

军营观察丨一份“舰报”记载着“深蓝心迹”

2025-04-01浏览量:16

来源:解放军报

一份“舰报”记载着“深蓝心迹”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王小敏  孙晨姌  特约通讯员  葛瀚强


图片

微山湖舰正在航行。李怡诺 摄


海军微山湖舰入列20周年纪念日当天,新一期《蓝盾快报》如约而至。补给设备班长廖泽江在报上写下这样一首诗:朝阳初升/洒下金色光芒/映照着飘扬的军旗/猎猎作响/海军的征途/永不停歇/向着深蓝/续写荣耀的诗行。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同样意气风发的微山湖舰,《蓝盾快报》让官兵与战舰的同频共振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时代潮涌,历史向前。微山湖舰向战而行,用航迹标绘出具备全平台、全时段、全海域支援保障能力的“深蓝图谱”。


随着战舰一次次闯过风浪,在远海大洋犁出一道道闪光的航迹,承载着舰上官兵集体记忆的《蓝盾快报》也出了一期又一期,成为微山湖舰挺进深蓝的时代注脚。


“我期待去更远的大洋,继续在舰报上写下有时代张力的诗”


廖泽江的诗常常出现在《蓝盾快报》上。细细品读,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属于水兵的波澜壮阔——


“深蓝勇立忆昔年,艨艟激昂破长川。廿年离家几万里,挥师远洋写丹青。漫漫征途滔如兽,吾辈船头志若刚。澎湃难遏不停歇,一心卫海护桑田。”


2006年,还是新兵的廖泽江被分配到微山湖舰。“舰艇太大了,刚来时常常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这个来自湖南乡村的青年完全没料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会与微山湖舰的深蓝航迹重叠,“不敢相信自己成了舰员,总感觉一切都像做梦似的。”


2007年,微山湖舰对欧洲四国进行友好访问。作为中国海军的普通一兵,廖泽江开始跟随微山湖舰驶向远海大洋。


当时的廖泽江觉得出去就是见世面,看什么都很新奇。浩瀚无垠的大海、鳞次栉比的码头……远航的廖泽江兴奋又紧张,一次次被突如其来的“大场面”震撼着。


2008年,廖泽江随舰执行中国海军的首批护航任务。万事总是开头难,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标准答案参考,廖泽江仍记得当时的忐忑心情:“我们要连续高强度航行、不间断保持等级戒备、高频次处理突发情况,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廖泽江回忆起在亚丁湾海域的一次补给任务。那天的浪高将近5米,舰艇在波峰浪谷间左摇右晃。“微山湖舰和另一艘战舰贴靠后,我们需要在巨大的起伏中完成补给作业。”他说,大家训练有素、镇定自若,在恶劣的海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经历多了,本领也水涨船高,现在我们也成了别人想瞧一瞧的‘世面’。”说起这些年战友们努力取得的成就,廖泽江无限感慨,脸上写满骄傲。


从近海到远海,从浅蓝到深蓝,对今天的微山湖舰官兵而言,参加联合军演、出国访问、异国撤侨等任务都已从容不迫。


“以前好像做梦一样的不真实感再也没有了。”这些年,廖泽江曾“追赶”过亚丁湾的海上日落,目睹过地中海的“高饱和蓝”,也搏击过好望角的惊涛骇浪,视野前所未有地拓展。


如今,廖泽江在舰上服役了整整19年,随舰航行的里程超过20万海里。但他说:“我期待去更远的大洋,继续在舰报上写下有时代张力的诗。”


微山湖舰进行海上航行补给训练。丁家兴 摄


“船行万里,没有硬功夫,就不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满分答案”


最新一期的《蓝盾快报》上,描述了一场夜间航行补给训练的场景——


“海上补给部署!”进入预定海域,操舵兵稳定航向航速,微山湖舰同两艘受补舰组成补给队形,为夜间航行补给作业创造条件。调整抛投器发射角度、发射引缆、架起承载索桥、对接输油软管……舰上官兵果断把握时机,施放加油探头。随着加油探头的成功对接,油料顺利注入两艘受补舰。


2004年,微山湖舰正式入列服役。它是中国海军自主建造具备舰艇夜间航行补给能力的综合补给舰。如今,像这样的夜间补给,早已成为微山湖舰的日常工作。


作为《蓝盾快报》的一名编辑成员,补给设备兵陈峰说:“我们将大部分版面和篇幅留给官兵讲述实实在在的训练和任务经历。”他找到不久前的一份《蓝盾快报》,上面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补给任务中,微山湖舰因电子元件偶发失灵,向右操舵失效,舰长下令将操舵控制权转入舵机预备舱应急操纵,同时下达应急解脱指令。


作为左舷补给站指挥员,王工程师也在第一时间发现舰艇与左舷受补舰离得越来越近。察觉到情况危急,他当即下令停止输油,并立刻组织补给站开展应急解脱。


“解除恒张力,解脱加油探头,解脱承载索……”凭借着平日训练的扎实,王工程师准确下达了一系列口令。


从操舵失效到修正方向,从故障出现到应急解脱,微山湖舰官兵仅仅用了1分42秒。当一切恢复正常,王工程师才发现自己浑身都是汗,后背都湿透了。


“整个过程中,哪怕有一个指令不够准确,或者有一个操作不够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工程师语气十分坚定,“船行万里,没有硬功夫,就不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满分答案。”


“舰上官兵都有一种自我超越的劲头。”陈峰曾采写电工班长周伟。去年,42岁的周伟竟从零开始学习编程,让舰上的战友刮目相看。


那时,微山湖舰正在远海执行任务,用于测量与受补舰之间距离的激光测距仪突然出现故障。“经检查,故障是零件损坏造成的,一时间无法维修,而人工测算存在精度差、危险性高等问题。” 周伟决定依靠现有设备改良制作出一套测距装置。


“不努力突破一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他开始编写代码,一项项积累实验数据,一点点摸索设备边界,终于在一次次推倒重来中完成了测算任务。


在文章末尾,陈峰写道:“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这就是我们的舰艇官兵劈波斩浪、驰骋海疆的战斗精神!”



“任何词汇,都难以形容完成任务后的那种激动心情”


主机班长符广海一直珍藏着2023年5月4日的《蓝盾快报》。


这一期的《蓝盾快报》是苏丹撤侨行动特刊,从侨胞们一笔一画写下的感谢信,到舰艇官兵执行任务时的切身感悟……各类文字和图片占了整整8个版面。


在“舰员亲历”栏目中,符广海讲述了驶向苏丹港时的艰险经历。


“当时我们开足马力,以最高航速向苏丹港驶去。”符广海回忆道,“长时间的奔袭让主机高负荷运转,摸起来都烫手。”


就在快要到达目的地之时,让符广海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主机排烟管出现了漏烟现象,机舱很快被笼罩在烟雾中,温度一下子就起来了。”


“所有人都清楚,撤侨行动是在和时间赛跑,我们晚一分钟抵达,同胞们就多一分危险。”符广海和战友临危不乱、高效处置,加速烟雾排出,降低舱室温度。在他们的努力下,舰艇继续高速机动,撤侨编队提前抵达苏丹港。


报务班长潘金华也在舰报上记录下一幕幕难忘的场景。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看到靠岸的中国军舰和桅杆上的五星红旗,码头上聚集的大批待撤离的同胞难掩心中激动。人群中,不知是谁唱起了《歌唱祖国》。


很快,唱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潘金华当时负责引导工作,听到歌声后,他的眼睛一下子就被泪水模糊了:“那一刻,我感觉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潘金华站在舷梯一侧指引着撤离人员,他和其他战友一样,不断向人们重复着一句话:“请大家放心,我们来了,大家就安全了。”


撤离人员上舰后,舰上官兵主动让出大部分床铺,不少舰员直接在舰艇通道和工作舱室打地铺,和衣而眠。可潘金华发现,很多撤离同胞同样彻夜未眠,直到很晚还拘谨地坐在床沿:“看着我们睡在过道,他们很心疼,也舍不得动‘豆腐块’,怕把被子弄乱了。”


十几个小时后,沙特吉达港刚刚从晨曦中醒来,微山湖舰便稳稳停靠在码头,人群开始缓缓走下军舰。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书包中掏出一颗椰枣,递给了舷梯旁的潘金华:“解放军叔叔,它和我一起穿过了沙漠,送给您留作纪念。”


“我没想过会收到如此独特的礼物,这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心心相印。”再次讲起这件事的潘金华哽咽了。对于这名老班长来说,这颗椰枣给了他更多坚守方寸战位的勇气和力量。


“归途很远,祖国很近。当微山湖舰两进两出苏丹港,载着最后一批侨民抵达吉达港时,太阳刚刚从海天一线跃起,它像熔化的铁水一样红,整个港口顿时披上了一件瑰丽的外衣。”执行撤侨任务中,李俊逸曾站在驾驶室看到这片景色,他将这一刻的美丽写在了这期特刊上,“任何词汇,都难以形容完成任务后的那种激动心情。”


热门推荐
数字军工产业网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 方志工业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长虹路445号     电话:025-83726289    邮箱:szjgcyw@163.com    苏ICP备2024150453号-1 技术支持:小贝网络

电话咨询

025-83726289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